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於匡】2024.1023

 於匡












金文戰國
小篆隸書
楷書

金文「於」字始見西周晚期,其字象鳥形,為「烏」之省文,《說文》:「烏,孝鳥也,象形。孔子曰:『鳥,盱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為烏呼。」又曰:「於,象古文烏省。」



「於」與「烏」同,用作嘆詞,如西周早期效尊:「烏()()!」戰國中山王鼎:「烏虖!語不廢哉!」






這個字應該是“”(止就是腳)向(坐在神牌位前的) 

他是神的化身,執行神的旨意。所以,人心所向,萬眾歸順,這就是帝王所希望的,借著神的力量統治民眾。

不厭其煩地用雙線勾勒出放神牌位的大框,以示莊嚴和尊重。 




From/明倫月刊  李炳南居士



先進二十一

畏於匡,顏淵後。

子曰:吾以女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子畏於匡,」孔子週遊列國,遭遇兩次厄難。在陳絕糧,又為匡人圍起來。

 

陽貨曾在匡幹壞事,匡人恨他,如今孔子到了匡地,孔子與陽貨相貌相似,御者又同一人(孔子弟子顏刻),匡人想報仇,圍住孔子,所以說:「畏於匡」

 

禮記中,有三種情形,不弔慰他的家屬,這三種情況是不應死而死,所以不安慰。一畏,孝經云:

 

戰陣無勇,不孝也。

為什麼是不孝,怕死的原故,那麼孔子怕死嗎?怕死在不弔之一,因為不孝是不好的事。

 

再者,臨難無苟免,不該死,死了也不對,死非其道的原故。所以子路想和匡人拚命,孔子不贊成,因為匡人不是為了殺我們,而是錯認人。所以「畏」不是怕死,並非三不弔中的

「畏」,不要輕易死。

 

二厭,這就是「壓」,被牆壓死也不弔,可哭但不弔,老人必須有人侍候,被壓死是子女不孝,所不弔,因為危險的地方,孝子不應該去。

 

三溺,溺水而死,忽然掉入水中,也不弔,但是若是忽然發大水,兒子奉到父命要到他處,而被大水淹死,這就必須去弔。所以呆板的注疏就會誤人。

 

「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不與匡人鬥,顏子與孔子等人失散,顏淵最後才回來,孔子說:「吾以女為死矣。」「女」,音「汝」。

 

孔子一看見顏淵,說:我以為你死了。這是歡喜辭慶幸辭。顏淵說老師在,回何敢死?可以與知者言,不可以與外人道。

 

孔子料想顏子知道他必定可以脫圍,顏子也知道孔子必定能脫圍,所以顏子說:

「子在,回何敢死?」

長輩在,晚輩怎麼可以輕易死呢?上一句,孔子云:

「吾以汝為死矣」,就含有我知道你不死的意思。

 

孔子知顏回,顏回也知孔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