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不憂不懼】03.26

 

不憂不懼


























故事


」字由「頁」字(頭的象形)的變體、「心」字和「又」字的變體組成。愁思是一種情緒,古時中國人以為係由心腦()主宰。「又」字則純係聲符,跟「齒」字中的「止」字一樣,只作標音,無義。



【懼】,金文=(瞿,大眼銳利的鳥+(心),表示鷹隼一類的大鳥銳利的雙眼令人害怕。有的金文在【隹】的上方加兩個大眼睛形狀,強調【瞿】(ㄐㄩˋ)的大眼。造字本義:鷹隼攫取的眼光讓人害怕。


論語講要   顏淵第十二 

(李炳南老居士)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此章與前章有關係。前章問仁,此章問君子

 

司馬牛問君子,是想解除隱在心中的憂懼,所以孔子答復:「君子不憂不懼。」不憂不懼,即是「君子坦蕩蕩」的意思。

 

司馬牛未盡明白,所以再問。孔子再為解釋:「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內省是省察自己。一個人自省沒有對不起任何人的事情,一切無負於人,自心沒有愧疚,何有憂懼,這就是君子。

 

桓魋謀反,必然不聽司馬牛的諫止,以致司馬牛在無可奈何中陷於兩難之境,既不能阻止其兄弒君篡位,又不能大義滅親,所以憂懼不釋。

 

在孔子看來,這個難題確是不好解決,但憂懼無濟於事,反而有害於己,

 

所以教他不憂不懼,而不憂不懼來自內省不疚,只要司馬牛不參與桓魋弒君之謀,也不到宋君那裡告發,

 

內省對於他的哥哥以及宋君,皆無愧疚,不失為兩全的辦法。參前章問仁,這樣作法,就可算是仁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