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楊大眼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




夫靈光弗曜。大千懷永夜之悲。玄蹤不遘。葉生含靡導之懺。是以如來。應群緣以顯跡。爰暨☐☐像遂著。降及後王。茲功厥作。輔國將軍直閣將軍☐☐☐☐梁州大中正安戎縣開國子仇池楊大眼。誕承龍曜之資。遠踵應符之胤。稟英奇於弱年。挺超群於始冠。其行也。垂仁聲於未聞。揮光也。摧百萬於一掌。震英勇。則九宇咸駭。存侍納。則朝野必附。靜王衢於三紛。掃雲鯨於天路。南穢既澄。震旅歸闕。軍次之行。路經石窟。覽先皇之明縱。睹盛聖之麗跡。矚目徹霄。泫然流感。遂為孝文皇帝。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刊明記功。示之雲爾。武。

 

《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白話譯文:

 

(開篇以佛教哲理起興)

若佛陀的智慧光芒不再照耀世間,大千世界將永遠陷入黑暗的悲苦;

 


玄妙的佛法無人得遇,眾生便只能懷著無法獲得指引的遺憾。



 

因此如來佛祖順應眾生因緣顯現真容,於是佛像得以昭示人間。後世君王效法此舉,造像功德由此傳承。

 


(記述造像者身分與功績)

輔國將軍、直閣將軍、梁州大中正、安戎縣開國子——仇池楊大眼,秉承如龍耀世的天資,遠承應運而生的血脈。

 


年少時便顯露非凡才智,弱冠之年已卓然超群。其德行廣布仁名,戰場向披靡,揮手間可摧百萬之眾。

 


威震四海的勇武令九州驚駭,禮賢下士的胸懷使朝野歸附。

 


他平定三方戰亂,掃清天際陰霾;南方穢濁既已澄清,便整軍凱旋歸朝

 



(敘述造像緣起)

行軍途中途經石窟,瞻仰先皇(孝文帝)的聖明遺跡,目睹盛世君主的莊嚴佛像,不禁仰視蒼穹,感動淚下。

 


遂為孝文皇帝敬造石像一龕,所有佛菩薩形像無不完備雕刻。刻此銘文以記功德,昭示後人。

 


(文末""字或為簡略署名)

 

註:表示原碑殘缺文字。譯文保留"仇池"(氏族地名)、"開國子"爵位)等特定稱謂,以"一區/一龕"對應古代造像單位,並採用"弱冠""震旅"等典雅的文言詞彙以貼合原文風格。




【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全名為《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



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証。

 


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二十品之一。

 


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

 


【釋文】大伐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

 




有願弟子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於昌年,緊暉誕照聖歲



現世眷屬萬福雲歸,洙輸疊駕

 


 

【造像背景】

北魏太、七年(西元483年),新城縣功曹(官職名)孫秋生、劉起祖等二百人共同出資,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敬造佛像一尊。

 


【發願內容】

祈願

 


國家運祚永遠興隆

 

佛法(三寶)更加光大顯揚

 


所有參與造像的弟子們能如春花般繁榮茂盛,像庭院中的

般卓然秀出,似蘭草的枝條在昌盛之年散發芬芳,如日月光輝照耀聖明時代

 


現世親屬都能獲得萬千福澤,如同祥雲匯聚,車駕絡繹不絕

 

已故的父母及所有造像弟子們來世能神魂飛升九天,修行達到菩薩十地的境界

 


五道(佛教指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中的所有眾生,都能共同實現這些願望




【落款說明】

碑文由孟廣達撰文,蕭顯慶書寫。

 

註:此造像實際刻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但文中追述了太和七年(483年)發起造像的緣起,體現了北魏時期佛教造像"記前朝事,刻當代年"的特點。

 


元世父母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願。孟廣達文,蕭顯慶書





【魏靈藏造像記】

 


魏靈藏造像記

【釋文】

 

夫靈跡誕遘。必表光大之跡。

玄功既敷。亦標希世之作。

自雙林改造。大千懷綴映之悲。

慧日潛暉。唅生銜道慕之思。

是以應真。悼三乘之靡憑。

遂騰空以刊像。

爰暨下代。茲容厥作。

鉅鹿魏靈藏。河東薛法紹二人等。

求豪光東照之資。闕兜率翅頭之益。

敢輒磬家財。造石像一區。

凡及眾形。罔不備列。

願乾祚興延。万万朝貫。

願藏等挺三槐於孤峰。秀九蕀於華苑。

芳實再繁。荊條獨茂。合門榮葩。福流奕葉。

命終之後。飛逢千聖。神颺六通。智周三達。

曠世所生。元身眷屬。

捨百鄣則鵬擊龍花。悟無生則鳳昇道樹。

五道群生。咸同斯慶。

陸渾縣功曹魏靈藏。

 

【白話語釋】

 

靈異之蹟的顯現,必彰顯光輝偉大的徵兆;



玄妙功德的布施,也定會留下稀世之作。



 

自佛陀雙樹涅槃後,大千世界皆懷光明消逝之悲;




智慧之日隱沒時,眾生皆懷慕道追思之情。

 


因此,得道聖者(應真)感傷三乘佛法無所依憑,





於是凌空顯現,刻佛像以弘法。




及至後世,此象依然莊嚴存在。

 


鉅鹿人魏靈藏與河東人薛法紹二人,



渴望佛光普照的庇佑,



卻未得兜率天、翅頭城的福報,

便傾盡家財,雕造石像一區,

凡諸佛菩薩之形,無不完備呈現。

 


祈願:

 

國運昌隆,萬世興盛



魏靈藏等人如孤峰挺立三槐(喻顯貴),似華苑綻放九棘(喻高潔);

 

德行如芳實再結,家門似荊條獨茂,合族榮耀,福澤綿延;

 


命終之後,得遇千聖接引,神通自在,智慧圓融;

 


累世眷屬,皆蒙超度,破除百障如大鵬振翅、龍華悟;

 


覺悟無生之理,如鳳凰飛升菩提聖樹

 


願五道眾生,同沾此福慶

 


陸渾縣功曹 魏靈藏(署名)

 

註記說明:

雙林改造:指佛陀在娑羅雙樹間涅槃。

 


應真:阿羅漢,此處泛指得道者。




兜率/翅頭:兜率天(彌勒淨土)、翅頭城(彌勒降生成佛之地),象徵殊勝福報。

 


三槐九棘:典故出自《周禮》,喻指三公九卿之位,此處祝福顯達。

 


五道群生: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眾生,體現大乘佛教的普度精神。

 


 

【簡介】

 

此係北魏造像記石刻拓本。原文鑿刻於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之古陽洞北壁,全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無年月。無撰書人姓名。推估為北魏太和末至景明初 (495-503)刻石。

 


乃北魏方筆楷書精品,名列龍門四品之一。楷書十行,每行廿三字。

 


碑額右題【魏靈藏】,左題【薛法紹】,中書【釋迦像】略大。

 


北魏造像記好用異體字,此記尤多。內容概為祈願國祚興隆,闔門現世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