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君臣】05.14

 

君臣故事 故事




















































」字由「」字和「」字組成。「尹」字是一手持杖的象形,代表有權者及治事者。「」字則為嘴巴的圖畫,有發出命令之意。發出命令的當權者,就是「君」。


」字是一隻因驚懼而突出的眼睛之象形。為臣者因不想受罰,每當君王訓話,必誠惶誠恐小心聆聽,故以一突起之雙眼來表示侍奉君王之下人。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吾得而食諸。

 


齊桓公以管仲為相,齊景公以晏子為相,管、晏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景公此時,齊國政治不安定,所以景公問政於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為景公講明人倫常道,以此為治國的根本。

 


君君,臣臣,就是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父,子子,也是要各行其道

 




如此便能使個人以至國家,一切都上軌道,政治自然安定。

 


景公一聽,便稱「善哉」,接之再以反義語強調倫常的重要性。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意為如果君臣父子不能各行其道,例如君不仁,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則國家必然大亂,雖有很多糧食,但在亂世,生命不保,還能安然享受嗎?

 


所以說:「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字。






古注,陳氏滅齊,在景公時已見其兆,所以孔子示以根本之圖。後世治國平天下的人果能力行孔子的人倫之教,自然絕其禍亂之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