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生造像記》,全名為《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
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証。
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二十品之一。
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
【釋文】大伐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
有願弟子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於昌年,緊暉誕照聖歲。
現世眷屬萬福雲歸,洙輸疊駕。
【造像背景】
北魏太、七年(西元483年),新城縣功曹(官職名)孫秋生、劉起祖等二百人共同出資,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敬造佛像一尊。
【發願內容】
祈願:
國家運祚永遠興隆
佛法(三寶)更加光大顯揚
所有參與造像的弟子們能如春花般繁榮茂盛,像庭院中的
般卓然秀出,似蘭草的枝條在昌盛之年散發芬芳,如日月光輝照耀聖明時代
現世親屬都能獲得萬千福澤,如同祥雲匯聚,車駕絡繹不絕
已故的父母及所有造像弟子們來世能神魂飛升九天,修行達到菩薩十地的境界
五道(佛教指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中的所有眾生,都能共同實現這些願望
【落款說明】
碑文由孟廣達撰文,蕭顯慶書寫。
註:此造像實際刻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但文中追述了太和七年(483年)發起造像的緣起,體現了北魏時期佛教造像"記前朝事,刻當代年"的特點。
元世父母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願。孟廣達文,蕭顯慶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