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那洛巴】

那洛巴

Mahasiddha Naropa

 





大成就者那洛巴

 

那洛巴(梵語:NāropadāNaapāda,?—ca. 1040年),生於孟加拉地區,



佛教僧侶,曾居於
那爛陀寺

 


是一名密教上師與大成就者,其密法經馬爾巴及阿底峽傳入西藏,形成那洛六法傳承。西藏噶舉派傳承源自於他。

 


生平

 

那洛巴生在現今孟加拉地區一個婆羅門貴族家庭中,父親名香提瓦曼(Shantivarman),母親西里馬提(Shrimati)。

 




他幼時聰明,修習印度教經典,很快就成為一名精通吠陀的班智達tirthika pandita)學者。

 




因為偶然閱讀到佛教經典,對佛教升起極大的信心,於是受具足戒,出家成為佛教僧侶,法號虛空藏)。之後成為那爛陀寺(Nalanda)和超岩寺Vikramashila)之北門守護者。

 


他修習密續勝樂金剛禪法(Chakrasamvara),得到空行母的啟示,到東方尋找一名密宗瑜伽士,名為帝洛巴,跟隨他修行。

 


帝洛巴外表看起來是一名瘋顛的老人,經常對那洛巴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經歷許多苦行之後(十二次大苦行,十二次小苦行),那洛巴最終得到帝洛巴的灌頂及口訣,成為當時印度最偉大的修行成就者。

 


他的生年不詳,那洛巴於(西元一一零零年)正月初八,在普拉哈裡吉祥僻靜地示現圓寂,當其肉身火化時,出現無數的舍利子。

 


那洛六法

 

那洛六法 (藏語:ན་རོའི་ཆོས་དྲུག,威利轉寫:na ro'i chos drugTHLnarö chö druk;英文:The Six Dharmas of Naropa),又稱為那洛巴六瑜伽(The Six Yogas of Naropa),是無上瑜伽部中6種重要修煉方法的合稱,為圓滿次第的一部份。傳承自那洛巴,為那洛巴綜合密續中多種法門而成。

 


那洛六法最早傳承於噶舉派中,但最早對那洛六法進行系統論述者為格魯派宗喀巴,他著有《深道那洛六法導引次第論》等。

 


內容

噶舉派的那洛六法為拙火瑜伽、幻身瑜伽、光明瑜伽、夢中瑜伽、中陰瑜伽和遷識瑜伽。格魯派則將中陰瑜伽視為幻身瑜伽的分支,外加奪舍瑜伽成為六法。

 



拙火瑜伽:為那洛六法的基礎,目的是駕馭能量在體內經脈和脈輪中的運行,主要著重於臍輪

 


幻身瑜伽:通過觀察鏡中幻影等方法,認識到自身和萬物的如幻不實,主要著重於頂輪。

 


光明瑜伽:結合禪定和睡眠,認識到進入睡眠時出現的母淨光並與之融合。

 


夢瑜伽:於夢中認識自己正在做夢,明白了夢境的虛幻,控制夢境、做清明夢,更進者修行夢中明光,並且體認白天生活有相似的虛幻性。

 


中陰瑜伽:目的是在死後的中陰境界能夠悟道和解脫。

 


遷識瑜伽:又稱破瓦法,打通能量通往頂輪(梵穴)的途徑。在死亡的剎那,靈識從此出體而成就。

 


奪舍瑜伽:目的是在死亡後遷識到新近死亡的其他人或動物屍體內,以便繼續修煉。

 


噶舉派傳承有云:「道之根本為拙火」。學人先以拙火(kundalini energy)為收攝微細命勤氣趣入中脈之方便,復藉此引發「俱生大樂」,此為一切修法所依之真實基礎。

 



往後所有圓滿次第瑜伽皆依此建立。拙火的修持是導引命勤氣入、住、消融於中脈,當行者於此法善巧後,即具有阻止菩提心漏失之力。

 


行者依此便可依止業印作為助緣引生「四喜」,復依四喜而引發俱生大樂,復把俱生大樂與空性和合。

 


「拙火瑜伽」是由《喜金剛根本續(Hevajra Tantra)及《嘿嚕噶勝樂輪根本續》(Heruka Cakrasamvara Tantra)的教法結合而成。

 


「幻身瑜伽」及「光明瑜伽」是源於《密集根本續(Guhyasamaja Tantra)。「遷識瑜伽」及「奪舍瑜伽」則出於《吉祥四座續》(Shri Caturpita Tantr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