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鄧石如

 

鄧石如

鄧石如原名琰,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因避仁宗諱,遂以字行,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 

  性廉介無所合。時翁方綱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門,為之。劉墉、陸錫熊見其書,皆大驚。登門求識面

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錢坫與世臣遊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曰:“此非少温(李陽冰)不能作,世間豈有此人耶?”少嘗客江寧梅鏐家,得縱觀秦、漢以來金石善本,每種臨摹各百本

曹文填稱其四體書皆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漢,而自成一家,世稱鄧派。   出生於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

鄧石如九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後採樵、賣餅餌餬口。17 歲時就開始了靠寫字、刻印謀生的藝術生涯,一生社會地位低下。

他自己説:“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今垂老矣,江湖遊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

鄧石如30歲左右時,在安徽壽縣結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梁巘,又經梁巘介紹至江寧,成為舉人梅鏐的座上客。

鄧石如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户部尚書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經山東,遂登泰山觀覽。進京後,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

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往事略集

伍啓中繪《鄧石如像》

伍啓中繪《鄧石如像》(2)

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行書《陳寄鶴書》還與歷史上一段著名的軼事有關。鄧石如家中養兩隻鶴

據説,這兩隻鶴的年齡至少有130歲。一日,雌鶴死去了,僅隔十幾天後,鄧石如的髮妻沈氏也相繼去世。

這種巧合,在當時的文人當中產生了很多聯想。59歲的鄧石如傷心至極,雄鶴也孤鳴不已,與他相依為命。

因不忍再看孤鶴悲慼的樣子,鄧石如於是擇地三十里外的集賢關佛寺,將鶴寄養僧舍中。從此,他擔糧飼鶴,三十里往返,每月堅持不懈。

忽然,又一日,正在揚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傳報,雄鶴被安慶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啓程趕回安慶,用行書寫下了《陳寄鶴書》向知府陳情上書索鶴

這篇文章寫得哀婉動人,催人淚下,氣勢排山倒海,文辭如雲幻天,以極盡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歷數得鶴、寄鶴悲欣往事

為了這隻鶴,他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正如書中所寫“大人之力可移山,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知府接書,無言以答,不日將鶴送還佛寺。

鄧石如9歲隨父讀書,1 0 歲便輟學,1 4 歲“以貧故,不能從學,逐村童採樵、販餅餌,負之轉鬻”。然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對書法、金石、詩文發生了深厚的興趣,並有長足進步。

1 7 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並序》篆書,即博時人好評。自此,便踏上書刻藝術之路。

2 0 歲在家鄉設館,任童子師,不耐學生“憨跳”而捨去,隨父去壽州(今壽縣)教蒙館,2 1 歲因喪妻辭館,外遊書刻,以緩悲痛。



乾隆三十九年(1 7 7 4 年)他3 2 歲時,復至壽州教書,並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

深得書院主講梁獻(亳縣人,以善摹李北海書名於世)賞識,遂推薦他到金陵(今南京)舉人梅鏐家學習

梅家既是宋以來的望族,又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秘府異珍”和秦漢以後歷代許多金石善本。石如縱觀博覽,悉心研習,苦下其功。

在梅家8 年,前五年專攻篆書,後3 年學漢分。於四十七年他4 0 歲時,離開梅家,遍遊各處名勝,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錘鍊了自己的書刻藝術,終於產生了“篆隸真行草”各體皆備、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

乾隆四十七年,他遊黃山至歙縣,結識了徽派著名金石學家方君任和溪南經學家程瑤田,及翰林院修撰、精於篆籀之學的金榜。後經梅謬和金榜舉薦,又結識了户部尚書曹文埴。

乾隆五十五年秋,弘曆八十壽辰,曹文埴入都祝壽,要鄧石如同去,石如不肯和文埴的輿從大隊同行,而戴草帽,穿芒鞋,騎毛驢獨往

至北京,其字為書法家劉文清、鑑賞家陸錫熊所見,大為驚異,評論説:“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後遭內閣學士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的排擠,被迫“頓躓出都”,經曹文埴介紹至兵部尚書兩湖總督畢源節署(署武昌)作幕賓,併為畢源子教讀《説文字原》。在署三年,不合旨趣,遂去。

乾隆五十九年他5 2 歲時,由武昌回故里,買田4 0 畝,翌年建屋一棟,並親書匾額“鐵硯山房”置於門首。

常將書刻售資救濟鄉人,貧不能葬者,都盡力資助。以後的1 0 年,他的書刻藝術越臻化境,他不顧年邁,常遊於京口(今鎮江)、南京、揚州、常州、蘇州、杭州等地。

臨終前一年,還登泰山,會晤友人,切磋技藝。6 0 歲時,他遊京口,結識包世臣,授書三年,並以書法要訣示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包以其法驗六朝之書都全符合。

6 3 歲臨終這一年,仍收錄門生程蘅衫,為篆書《張子西銘》。 是年,得知涇縣有八塊碑需以大篆、小篆、分書、行楷各體書寫,慨然應邀,僅書一碑因病而歸,陰曆1 0 月卒於家。

民間奇人

鄧石如登岱圖

鄧石如登岱圖 [3]

鄧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飄一綹長長的美髯,遇人落落,性格耿介,無所合,無款曲,無媚骨,無俗氣,稱得上頂天立地的一個偉男子

因為其祖輩出身寒微,枯老窮廬,他的一生更備嘗人間的酸甜苦辣,過着“採樵販餅餌,日以其贏以自給”的生活。他以“山人”自居,於荒江老屋中高卧,把功名兩字都忘記了。

為什麼淡泊如此?他生活的時代,是歷史上堪稱盛世的“乾嘉時代”。他來到這個世界時,政局早已穩定,天下亦早已被愛新覺羅氏那雙射鵰射虎的手撫摩得比較熨帖了。

生活隨着時間的河流,日復一日地平靜地流去。我們只知道他戴草笠,着芒履,策毛驢,浪跡天下名山大川,有如雲水之間孤獨的浮鷗

他的好友師荔扉曾經送他這樣兩句詩:“難得襟懷同雪淨,也知富貴等浮雲。”看淡了浮華、浮誇、浮名,也就與浮躁相去甚遠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那種懷才不遇的牢騷他沒有;“患名之不立,患年之不長”,賈逵的雄心進取他缺乏;“名飛日月上,義與風雲翔”,李白的濟世大志他也不具備。

他只是歸於淡,把世間萬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遠離紅塵。可是,他又真正地熱愛着書法,一天也捨不得丟棄。

每日清晨,他研一盤滿滿的墨水,就着淨幾揮灑,必待墨水用幹了才上牀休息。

所謂“熱愛”,在鄧石如的人生裏,除了出身寒微,飽受生活的煎熬以外,還得把功名利祿置於腦後而全身心地投入藝術的艱苦錘鍊中。

他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更不願像某些“名人”那樣熱衷於今天上電視,明日登報紙,後天獲大獎,不然就日子一天也難過。

鄧石如

鄧石如(2)

當年,他為湖廣總督畢沅的幕友時,“與人論道藝,所持侃鑿,絲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貴客公卿間,岸然無所詘也。”儼然一種平民藝術家的本色。

但是,“日見羣蟻趨羶,阿諛而佞,此今之所謂時宜,亦今之所謂捷徑也。得大佳處,大抵要如此面孔。而謂琰能之乎?日與此輩為伍,鬱郁殊甚。”

他看不慣官場的羣蟻趨羶,也不願阿諛權貴。那麼,雖為幕友,卻也是落落寡合的——他不適合那個生態環境。於是,他拂袖而去,返回民間,適者自適,從此一生六十餘年再也沒有混跡於官場。

清代湯祿名繪《鄧石如小像》

清代湯祿名繪《鄧石如小像》

鄧石如不願媚俗取巧的頑固,説得斯文與時髦一點,是不是他正有着平常文人欠缺的所謂“平民意識”或“民間情結”

鄧石如原名琰,字石如,自號頑伯、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龍山樵長、鳳水漁長等。以石自比,以頑石自況,一個山野之人的特立獨行,飄然如在眼前。説到鄧石如的為人,與他同時代的人評價甚高

有説“高尚”、有説“高潔”。我這裏只説兩件事。第一件,鄧石如初入都,當時的人都以內閣學士翁方綱為書法的宗師,翁亦驕橫一時,而鄧石如“獨不謁”。

不去登門拜訪翁宗師,是不願結交權貴呢,還是本身就看不起他的書法?我不敢妄猜。但後果卻是在他的意料之中的,盛氣凌人的翁方綱極度貶抑鄧石如的書法,而鄧石如一笑置之,“不與校也”。

另一件事,也許可以見出鄧石如的高潔了。鄧石如常居集賢關,得一鶴,精心餵養後蓄於僧院中,他陪它散步,它伴他讀書,“朝朝兩件閒功課”。不料,某太守見而愛之,攜鶴而去。鄧石如極是不平,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索還。從此,與鶴為伴,晨昏無間。

鄧石如死時,那鶴髮出尖厲的唳聲,哀鳴數日後,打了一個旋,消失在大漠青空之中,羽化而去。鶴唳、青空、遠去——這是我心頭漫過的圖景,也是眼前流過的詩境

是的,一襲布衣,仰視蒼天,有所牽掛而來,無所牽掛而去;既知萬物有靈,更輕身外之物;“你自歸家我自歸”——人鶴兩化,只留下一段聚散情義於古今

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給他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

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閒自宜清。

不慕富貴而自然雋永,不鬧情緒而曠達平和。釣雨耕煙,灌花釀酒的人生,洗去的是庸脂俗粉,塵泥污垢,浸潤出來的卻是經史子集裏的書卷氣質和一身的仙風道骨

於人,互為表裏,安身立命,也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了。人生一達這種境界,藝術的深沉和久遠便應運而生。

作為震古爍今的書法大家,鄧石如是以貨真價實的創新贏得我們尊敬的一個典範。與他同時代的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把他的書法列為“神品”,譽為“四體書皆國朝第一”。

書法史上以“我自成我書”自負的“濃墨宰相”劉墉,當時見到鄧石如的字,拍案驚呼道:“千數百年無此作矣!”連眼界很高,學富五車的康有為,貶顏(顏真卿)貶柳(柳公權),貶晉帖,貶唐碑,而對鄧石如之書不僅高度評價,還把他作為劃時代的一個標誌。

平心而論,卑唐貶晉,失之公允,而對鄧石如的評價則言之成理。清代篆隸書的革新和碑學的興起,開拓出傳統書法的新生面,這個蓋世功勳是由鄧石如悄悄地在山野之中建立起來的。

鄧之篆書結體的靈動,用筆的自然,打破了自李陽冰以來僵化的傳統格局,難怪他這樣自負:“何處讓冰斯(斯指李斯)?”鄧石如在書法理論上也頗多創見

“計白當黑”之論把“筆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體化了。“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則把虛實對比的藝術理論闡釋得明白如話

代表作品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

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闢了一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隸書是從漢碑中出來,結體緊密,貌豐骨勁,大氣磅礴,也使清代隸書面目為之一新。

楷書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行草書主要吸收晉、唐草法,筆法遲澀而飄逸。大字草書氣象開闊,意境蒼茫。

總觀其四體書法,以篆書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

鄧石如的印章有着“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

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

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

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藴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樸,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

劉墉陸錫熊:“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

包世臣《藝舟雙楫》:神品第一

趙之謙:“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温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温,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

鄧氏作品

題字作品

鄧石如行書石刻

鄧石如行書石刻

安徽懷寧縣城北大龍山下白麟板的鄧家大屋內,有一副以楷書書寫的“龍門”長聯,即:

滄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姻、瀟湘雨、武夷峯、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這副署為“題碧山書屋”的門聯,為清代中葉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撰並書。此聯氣勢恢弘,構思奇特,有如南朝文論家劉勰所説的“視通萬里”“思接千載”之神奇。

上聯攝景,五彩紛吳;下聯取文,綺章疊秀。上下聯氣脈連貫,一氣呵成。

景物典型,文事精粹,語言雅麗,含藴深長,委屬對中之傑構,聯裏之箐華。

此對聯之所以盛傳不衰,除上述之外,與作者善於運用列錦修辭手法也有關。

列錦修辭法是以名詞或名詞為中心的定名結構組成語句,裏面沒有形容詞謂語,卻能寫景抒情;沒有動詞謂語,卻能敍事述情。

處世勞塵事:傳家寶舊書

——題蘇州寒山寺碑廊

事業垂千古;馨香薦四時。——墨跡

座上南華秋水;屏間北苑春山。

——自題

萬花盛處松千尺;羣鳥唱中鶴一聲。——自題

開卷神遊千載上;望簾心在萬山中。

——自題

鄧石如·蒙漢良篆刻的這方印章是對鄧石如的侮辱

鄧石如·蒙漢良篆刻的這方印章是對鄧石如的侮辱 [4]

好書悟後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自題

涉水跋山,來瀉兩行寒士淚;臨風對月,常懷一片故人心。——挽曹文埴

周圍積奇石几層,月色夾空,如窺古澗;其地有高松百尺,綠蔭翳日,時到異人。

——題揚州瘦西湖小金山草堂

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

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閒自宜清。

——述懷

容人卻侮,謹身卻病,小飲卻愁,少思卻夢,種花卻俗,焚香卻穢;

靜坐補勞,獨宿補虛,節用補貧,為善補過,息忿補氣,寡言補煩

——自題草堂

長七尺大身軀,享不得利祿,享不得功名,徒抱那斷簡殘編,有何味也;

這一塊臭皮囊,要什麼衣裳,要什麼棺槨,不如投荒郊野草,豈不快哉。

——自挽

篆刻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我書意造本無法》《淫讀古文 日聞異言》《家在四靈山水間》《意與古會》《筆歌墨舞》《城一日長》《靈石山長》《春涯》《半千閣》《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文圖)


書法

《遊五園詩》《篆書文軸》《篆書中堂》《隸書四條屏》《隸書七言聯》《隸書節錄文心雕龍》《陳寄鶴書》

詩文

《登岱》

鄧石如篆刻集

鄧石如篆刻集 [5]

岱秩巍巍秉節旄,峻嶒直上走猿猱。一無所限唯天近,百不如人立腳高。

過眼雲煙失齊魯,增封諸嶽視兒曹。尊巖莫訝風塵跡,終古乾坤幾布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