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張猛龍碑

怎樣寫張猛龍碑 





作者:網友推薦


 

     北朝諸碑中,《張猛龍碑》是享譽極高的。 當代書家啟功先生稱:『《張猛龍碑》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龍門諸記,豪氣有餘,而未免於粗獷逼人;邙山諸志,精美不乏,而未免於千篇一律

惟此碑骨骼清奇,富於變化,今之形,古之韻,備於其間,非他刻所能比擬。 』(《論書絕句》)

《張猛龍碑》,全名為《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 成碑於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五二二)正月。 碑高八尺四寸,寬三尺七寸。

全碑分碑額、碑陽、碑陰三個部分。 碑額正書,三行,十二字。 碑陽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 

 此碑傳為崔浩所書,浩北魏清河東城人,官至司徒,書享盛名。 現存於山東曲阜孔廟 世之舊拓本第十行『夏溫涼』字未泐(ㄌㄜˋ ),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以商務印書館王罐藏本為最。 

此碑碑主張猛龍,字神,南陽白水人。 北魏孝明帝熙平年間(五二六-五一七),任魏魯郡太守。 

他在任內,『治民以禮,移風以樂』,對人民, 『如傷之痛,無怠於夙霄,若於之愛,有懷於心目,是使學校克修,比屋清 業,農桑勸課……’不久,『學建禮修,風教反正’,境內大治。

人民樂業安居,百姓由此而感恩戴德,故為張猛龍立此頌德之碑。 又因其興學有功,此碑得以躋身於儒家聖地-孔廟。

     《張猛龍碑》的碑額,題為『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十二個大字,其字幾乎全用方筆,出鋒布勢,戈戟森然,緩澀峻馳,沉著瀟灑, 結字險絕雄勁,體勢飛揚。 

大小伸縮,揖讓避就,處理極為精當。 跌宕起伏,肅穆之氣,逸於字裡行間。 

從碑額題文整體賞析,不難看出,其不只是單單著眼於一個字,而是把上下 左右,以及通篇氣勢,融為一體。 

如,魏’,左邊筆畫稍輕,右邊略重,兼有一豎彎勾向右,而‘魯’,即加重和放長‘刀’部的左撇,中間一方筆長橫,起筆盡量靠左 ,這樣,不但『魯』字更覺肅峻,同時,求得了與『魏』字上下左右的呼應平衡


值此,又將『魯』字下邊的『日』收得極緊且小,以為『郡』字的長撇大豎蓄勢,『郡』中部亦繼續緊放,『蓄之既久,其 發必速’,『君』部的撇畫, 『匠』旁的豎立一瀉千里,峻整迭蕩,舒展秀逸之氣頓起 

又如『府』字,將左長撇作一短豎勾,全字緊收,筆用方而體勢圓,更顯雄奇。

同時,為『君』字的長撇蓄勢,使『君』字險峻更為突出。 而‘君’,又以一方厚凝重之長畫,橫貫其左右,隨之,長撇戛然而出 

放長擊遠,豪氣直透筆底。 這樣,『府』和『君』形成了強烈對比,既避免了『府』字左長撇與『君』字左長撇的雷同,更顯『君』之肅穆整嚴,險峻秀逸,使人 儼然不可進犯之感

     碑額題文,從結體上打破常規,密處更密,疏處更疏,以致於有更多的空間,表現更多的棱角和方勢。 

如『太』、『張』、『清』等字。 如此,碑額之險絕之勢更熾。 難怪碑學先賢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讚歎道:『字在一二寸間而方筆者,以何碑為美? 《張猛龍碑額》、《楊暈碑額》字皆二寸,最為豐整有勢,可學者也。

細細品玩,碑額的特殊用筆,正顯示了碑主張猛龍『從善如歸,惟德是蹈,惟仁是依』,『恩深在民』剛直方正的美德;同時也表現 了人民對碑主的崇敬。

     《張猛龍碑》碑陽之碑文書法,其文概為正書字體。 筆法方圓兼備,以方為主。 

藏露起伏,抑揚頓挫,以及提按使轉,無所不備。 貌似平庸,卻內含雷霆萬鈞。 其用筆力度,在筆鋒二一分之間,沉著痛快,如斷金切玉,尤具龍跳虎臥之氣,矯健勁拔。 

其藏鋒起筆和轉折處乾淨俐落,中鋒運筆澀進,富有立體之感,雖瘦勁而不力怯。 橫畫有逆入平出,亦多迴鋒護尾。 

有方起方收,也有方起圓收,如『丁』、『是』之橫畫。 豎勁直,以懸針垂露並用,大多橫、豎在落筆時,上端取斜尖勢,如‘中’,‘恃’等字。

點處方圓互變,有重如泰山之『三角點』、有秀逸瀟灑之『圓點』,也有輕捷圓潤的『長豎點』等等,隸意中含,豐富多姿,如『志』 、『庶』、『泫』。

撇捺多取平勢,伸長放開,左右舒展,曲度不大,但出鋒含蓄飽滿,力至筆端,沉勁縱斂有致,氣勢磅礴,如『春』、『金』等。




豎勾角度較大(大於直角),同時各具情趣,有博大雄強之感,這種筆意,是《張猛龍碑》的一大魅力所在,如‘子’、‘乃’。

 



彎勾欲放即收,含蓄深沉,意趣別緻,如‘也’‘光’等。 


其筆意古樸巧拙,遒勁沉雄,內含篆、隸遺韻如『祖』之『且』,圓轉似篆;『後』之『彳』隸韻尚存;其高雅渾厚,不見一點塵俗氣。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張猛龍》以其為隸楷之極則之。 ’又說:『精能則有若《張猛龍》。


     其碑陽之碑文書法結構,更見精到絕俗。 在《張猛龍碑》中的許多結字方法,亦是後世總結為結構準則的結字方法

如『蓋』地載,『軍』天覆,『郎』讓左,『涼』讓右,『平』讓直,『七』讓勒等等…

     在許多字的具體結構處理上,匠心獨具,奇趣無比,韻味深長。 如『庶』字,結體雖不見奇特,但五個點的用筆,卻各具姿態,無一雷同,打破了『庶』字三橫平行,兩豎因緊守中宮而等分間距所形成的板滯


     在通常情況下,一個字的筆畫呈現水平狀態或平行狀態,是對字形整齊美的要求。 

<張猛龍碑>,卻又另有變化之妙。 橫畫一般都斜向右上方,但在一字中有幾筆橫畫時,卻往往使其中一些橫呈水平狀,與其他橫不平行 

由於處理極為巧妙,於矛盾的不和諧中,充滿著統一與和諧美的意趣。 如‘平’,第一橫畫斜向右上方而昂起,下邊橫畫基本上呈水平狀,豎畫卻緊靠右行筆 

不僅不見偏頗、反覺加強了字勢的安定,於靜態中頓起險意。

『王』字卻又不同。 上橫中間下凹,兩端上翹;中橫平正,略短;下橫兩端微下垂,中間呈上凸。 三橫畫之體態,各具情趣之妙意。

三點三豎並列,極難書寫『州』字,在《張猛龍碑》卻又顯得獨具豐姿。 


三豎畫皆為豎勾變化,前畫豎勾下端向左彎出,中畫下端微向右,末畫呈右下斜出之勢 

三豎畫同時又依序加大長度,前勾鈍而上端平,後兩勾的下角角度依序減小,角上端也越來越向左上方斜出,三點姿態也各不相同 

再仔細觀察,當會發現,三豎和三點各自所分割的間距,也是向右依序加大。 如此『州』則秀麗寬廣



     『禽』字之結體,更富有詩情畫意。 左撇右捺,盡力向外開拓擴展,況其撇異常長大陡疾而粗健,出鋒微上翹;捺略短,較平,出鋒遒勁 

兩畫曲縱交融,筆力飽滿,十分靈動。 『禹』部之第一橫畫右下斜,且極精勁。 所餘三橫畫,呈右上方斜勢緊密排列,並使平行,下邊左豎懸針,短小似點。 

中豎畫下邊向右輕輕一提,哈顯筆未至而意先到之勢。 右豎勾較粗壯長大,以求平衡。 

整個『禹』部緊收,位置上提,於撇捺,更覺暢懷舒展,峻拔宏強。 細細品味,有如慈母,敞開博大之襟懷,以衛護小雛 

以似雄鷹,勢欲展翅翱翔。 全字振振欲飛,立體動感極強。 此可謂《張猛龍》書法結構風格之一神采矣。

     左右距離拉開,遙相呼應,體疏意密如『比』和『以』字,兩『匕』筆畫方向、粗細、長短、意態,乃至筆畫方圓,毫無一點相同之處。 卻渾然一體,峻美非常。

     透過精巧的特殊立意造形,和奇特的用筆技巧,把特定的點畫,寫得異常粗壯強健,突出主要筆畫,使之成為影響全局的主要部分

在抽象的線條和朴素的結構中,透出 雄強樸茂,以此展現獨特的變化與深湛的韻味,也是《張猛龍碑》的一大特點,


如『小』、『未』的左點,『其』、『也』的橫畫,『身 』、『金』的撇畫等等


以縱取勢,中宮緊收,四周筆畫伸展開大,把應是中心線的筆畫以及左右偏旁,透過特殊處理,使之各具情態,再將位置作上下左右巧妙移動,打破靜止的調和狀態,形成疏密有致,自然天成,合理而險絕的結構變化

以動態打破板滯,表現出對立統一的動態美,去求得全局平衡。 這也是《張猛龍碑》書寫技巧的獨特和可貴之處,

如‘葵’、‘下’、‘民’、‘蘅’、‘當’、‘震’、‘慕’等字。



再者,《張猛龍碑》雖結體峻險,變化無窮無盡,於字的整體,卻是‘向心形’之筆勢環抱,以突出博厚寬廣和豐滿的結字意境,

如‘覆’、‘ 恃’、『成』。 向勢、背勢,因字隨形,兩種寫法同時運用 

在向勢中,有背勢之舒暢、緊張感,在背勢中,又兼備向勢的飽滿、豐厚意,更顯出古質蒼樸,如‘月’、‘週’、‘耳’、 『白』等。 


《張猛龍碑》,在整體的結體佈局上,更有一精絕處,於書學當為不朽之功 

若將每行字,設一中軸線,慢慢品析,不難發現,此碑之單字,幾乎很少四平八穩 字之重心不左傾,即右偏。 

將線把字之重心連接,將會看到,由左右欹側而結構精巧的漢字所構成的一幅氣勢連貫,錯落有致,節奏感極強的,波浪形動態弧線圖。

似此,不僅毫無傾側之感,更覺跌宕起伏,平衡穩定,心怡氣爽,妙趣橫生。 康有為說:『《張猛龍碑》結構為書家之至,而短長俯仰,各隨其體。 

’『於行書取《蘭亭》,於正書取《張猛龍》,各極度變化也’。 又說《張猛龍》『結構精絕,變化無端』。 康氏之譽,並不為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