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見月律師

 

萬里求戒見月律師


 

讀體律師(1601-1679年),號見月,世稱見月律師,是明末清初復興律宗的巨匠。




未出家時,見月律師曾拜謁兩位善知識,一位是慈悲攝受他的大力老和尚,


一位是折其貢高慢心的白雲老和尚。




大力老和尚初始攝受見月律師時,曾詳細詢問他的個人根底和信佛緣由,幸得垂慈應允,命其自己準備衣缽,接納為弟子。

 


但是,白雲老和尚認為:「此人終究要成佛門大器,不可草草行事。恐怕出家容易,持戒不堅。

 


必須要他自己沿門乞討化緣,以折服他的我慢習氣,考驗他的心志。乞化得了衣缽,再回山披剃。」

 


明末清初時,見月律師,傳三昧老人衣缽,繼主千華(即寶華山)專事宏律。

 


三昧老人,從行門入手,一生持律謹嚴!臨終時,前三天預知時至,鳴楗槌,集眾方丈,取紫衣戒本,當眾將華山法席傳見月律師。

 


三天以後,又集眾方丈,取淨水沐浴,謂眾云:「吾水乾即去,汝等莫作去來想,不可訃聞諸方,凡世俗禮儀,總宜捐卻,三日後即葬寺之龍山。」

 


遂命大眾念佛,跏趺微笑而逝。

 


見月律師於三十二歲時,見有初出家者俗態厭人,求教於老和尚,師言,威儀不具,不名為僧。

 


於是師前拜求,乞師為受比丘戒。師答雲,須請律師。於是,見月律師決心行腳參方,至江南一帶尋三昧老和尚求戒。

 


見月律師於雲南棲雲庵啟程,僅有衲衣蒲團隨身,途中種種艱辛,不以為患。

 


從南至北,求戒不成,復又從北至南,尋訪參方。歷盡種種坎坷,祈求律師受戒之初念不怠

 


1 歷經艱辛  萬里求戒

 

當時社會混亂,沿途流寇猖獗,官兵不良,而律師從來不為所動。

 


即使繞道而行,路途艱辛,也不退其求戒之志願。有人勸律師云:

 


「世道既亂,且緩住此,太平再行,何以急迫?」律師云:「我志已決,時不待人,求指別徑。」

 


途中荒僻,少有行人,重重山嶺,不睹村莊,荒涼之極。

 


律師或清晨一餐至晚,或全無早餐即行。每日途行不減七八十里。

 


很多地方地形十分複雜險要,律師不惜身命,不為危險所動。

 


如在過關索嶺和盤江時,律師記載云:行數日,過關索嶺。

 


此嶺勢極高峻,周百餘里,上立嶺營,有關索廟

 


又行數日,過盤江,山路屈曲,上下崚險。頃刻大雨,澗流若吼,山徑成溝。

 


四面風旋,一身難立,水從頸項直下股衣,兩腳橫步,如跨浮囊,解帶瀉水,猶開堤堰,如此數次,寒徹肌骨

 


次日至安莊衛道上,砂石凸凹,崚嶒盤曲。不覺履底已穿,脫落難著,即雙棄跣足,行數十里。

 


至晚歇宿,足腫無踝,猶如火炙錐刺。中夜思之,身無一錢,此是孤庵野徑,又無化處,不能久棲,明早必趨前途。

 


次日仍復強行。初則腳跟艱於點地,漸漸拄杖跛行。行至五六里,不知足屬於己,亦不覺所痛,中途又無歇處,至晚將踐五十餘里,宿安莊衛庵中。

 


次日化得草鞋學著,皮破繭起,任之不顧。

 


律師不但自己不為困境所轉,並鼓勵同參道友道:

 


古人參學,舍身求法不以為苦,莫因此雨而退其心,將來好說行腳。

 


想世人為貪功名富貴,尚耐若干辛苦而後遂,今為出家修行,求解脫道,豈因乏履(沒有鞋穿)而退初心。

 


律師萬里行腳,自滇而南,自南而北,復又自北而南,往返二萬餘裡

 


徒勞跋涉,尋師乞戒,往返南北,歷盡種種坎坷,依然不改初心

 


終於在江蘇鎮江海潮庵三昧老和尚座前求戒圓滿。



 

2 輕身重道  以戒為尊

 


此後,律師以冰霜之操自勵,以慎重之行利生。輕身重道,以戒為尊,即便白水過堂,也不忘失法度。

 


順治九年,江南蝗旱,寸草無收,人民饑饉,村莊老少男婦奔山求食,動止一二百人。

 


律師率僧眾周濟百姓並方便開示之云:「汝等今日不得已登山者,人人當觀往因,為前世不信三寶,慳貪不肯惠施貧苦,所以招報如是。

 


今化眾僧,施汝等每人三文錢。吾復親至汝等前,每人施吾錢一文,皆要口中念佛,雙手奉之,為汝等供眾,植清淨福田,當來離貧窮苦。」

 


律師如此開導大眾後,漫山佛聲震吼,即掃倉煮飯,隨量飽餐,念佛而去。常住無隔宿糧,次日早齋,惟燒白水過堂。

 


見月律師自出家後,即開始行腳。崇禎十年,依三昧老和尚受戒。以後幾十年功夫,主持寶華山,專宏律藏。

 


晚年修過兩次般舟三昧。對律藏方面,撰有《毗尼止持會集》、《毗尼作持續釋》、《大乘玄義》、《黑白布薩》、《傳戒正范》及《僧行規則》等。

 


他老一生,無論說話做事,都非常有剛骨,到處都是唯法是親,絲毫不徇人情。

 


自出家後,無日不在艱苦卓絕中精進修持。他老的一言一行,無一處不可與後世作模範。

 


康熙十三年,寶華山在清廷護持下,一切規矩法則都上軌道,在宏律方面亦有相當成績。

 


那時,他已七十三歲,因受兩序大眾請求,述說其一生行腳事蹟,以勉將來。

 


見月律師乃按其一生經歷事蹟,撰出上下兩卷的一部《一夢漫言》。

 


見月律師,世壽七十八歲,臨入滅時,在前七天,把事情都安排好;話也囑咐好,屆時端然趺坐,安祥而逝;無粘無滯,來去自如。

 

頌云:

 

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

 

戒如珍寶鏡,照法盡無遺,

 

 

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

 

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

 

見月律師畢生求戒弘戒,於近世律宗重興,功不可沒,可謂集大成者,法席之盛近古未有,在中國佛教史上地位顯著。

 

見月律師有如冰霜般的操履,是我等後世弟子的學習楷模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2024.0702

德行】篆書 

                 















故事



「行」字是兩條道路的交匯處的象形,「行」字的本來意思是指行列中的橫行,而我們亦可以用「行」字來形容某些受嚴格規管的行業,而當「行」字被用來表示上述兩項意思時,「行」字的普通話讀音為ㄏㄤˊ。



古代的「行」是十字路口


資料來源: 知識漫畫大講堂

「行」是象形字, 本義是道路


從甲骨文的字形上看

「行」就像我們現在的十字路口


古時候, 軍隊編制將25人定為一行

所以行(ㄏㄤˊ)也用來指軍隊


現在

行也可以表示職業

如【行業、行家】

另外

行(ㄒㄧㄥˊ)也讀有行走的意思

陳蔡

孔子周遊列國,於魯哀公三年到陳國,居住三年,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


到魯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歲時,吳國伐陳,孔子與弟子便離開陳國,卻受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的郊野,到了糧食斷絕的地步。

 


據〔論語.衛靈公〕所載,當時子路埋怨說:「君子也有走到絕境的時候嗎?」



 

孔子回答說:「君子面對絕境仍堅持理想,小人面對絕境就意志動搖,隨波逐流了。」



 

〔韓詩外傳.卷七〕對這段對話有更深入的描述。孔子和弟子困於陳、蔡之間的郊野,七天沒有糧食,只能吃荒野中的野菜,弟子們個個餓得臉色泛黃,然而卻仍持續讀書和研習禮樂。



 

子路對孔子埋怨說:「做善事的人,上天以福澤來回報他;做壞事的人,上天以災禍回報他。老師積累仁德,長久行善,難道是還有遺漏不周全的地方嗎?否則為什麼落到這般絕境呢?」



 

孔子遂列舉比干、伍子胥、伯夷、叔齊、鮑叔牙、葉公子高、鮑焦、介子推等人的故事,說明許多賢德君子也因時運不濟,而落得悽慘的境遇。




孔子說:「賢能或不肖是屬於個人的秉賦和修養,能不能遇到好的機會,就是機遇的問題了。缺乏機會,即使具備賢德,地無處發揮。」




又說:「求學的目的不在追求顯達,而是為了能在面對絕境時,不曾感到困頓苦惱;在遭遇憂患時,意志不會消沈,並且能預知禍福的由來,因而內心不會困惑。」

 


「君子所該做的就是努力求學,修養品德,端正言行,而靜待時機的到來。」



  

由這則論述可以看出儒家的道德觀,並不認為善人一定可以獲得外在的幸福,所以進德修養的目的不是在獲致外在的福報,而應是尋求內心的安寧、胸襟的寬宏和智慧的通達,俾能面對困境而不失喜悅之心,常保內在的幸福感;本身具有這樣的條件便是偉大,



 

而如〔詩經.小雅.鶴鳴篇〕所說的:「鶴鳴九皐,聲聞於天。」鶴在曲折的水澤中鳴叫,聲音卻能高達大空的象徵君子之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孔子困於陳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