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2024.0702

德行】篆書 

                 















故事



「行」字是兩條道路的交匯處的象形,「行」字的本來意思是指行列中的橫行,而我們亦可以用「行」字來形容某些受嚴格規管的行業,而當「行」字被用來表示上述兩項意思時,「行」字的普通話讀音為ㄏㄤˊ。



古代的「行」是十字路口


資料來源: 知識漫畫大講堂

「行」是象形字, 本義是道路


從甲骨文的字形上看

「行」就像我們現在的十字路口


古時候, 軍隊編制將25人定為一行

所以行(ㄏㄤˊ)也用來指軍隊


現在

行也可以表示職業

如【行業、行家】

另外

行(ㄒㄧㄥˊ)也讀有行走的意思

陳蔡

孔子周遊列國,於魯哀公三年到陳國,居住三年,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


到魯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歲時,吳國伐陳,孔子與弟子便離開陳國,卻受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的郊野,到了糧食斷絕的地步。

 


據〔論語.衛靈公〕所載,當時子路埋怨說:「君子也有走到絕境的時候嗎?」



 

孔子回答說:「君子面對絕境仍堅持理想,小人面對絕境就意志動搖,隨波逐流了。」



 

〔韓詩外傳.卷七〕對這段對話有更深入的描述。孔子和弟子困於陳、蔡之間的郊野,七天沒有糧食,只能吃荒野中的野菜,弟子們個個餓得臉色泛黃,然而卻仍持續讀書和研習禮樂。



 

子路對孔子埋怨說:「做善事的人,上天以福澤來回報他;做壞事的人,上天以災禍回報他。老師積累仁德,長久行善,難道是還有遺漏不周全的地方嗎?否則為什麼落到這般絕境呢?」



 

孔子遂列舉比干、伍子胥、伯夷、叔齊、鮑叔牙、葉公子高、鮑焦、介子推等人的故事,說明許多賢德君子也因時運不濟,而落得悽慘的境遇。




孔子說:「賢能或不肖是屬於個人的秉賦和修養,能不能遇到好的機會,就是機遇的問題了。缺乏機會,即使具備賢德,地無處發揮。」




又說:「求學的目的不在追求顯達,而是為了能在面對絕境時,不曾感到困頓苦惱;在遭遇憂患時,意志不會消沈,並且能預知禍福的由來,因而內心不會困惑。」

 


「君子所該做的就是努力求學,修養品德,端正言行,而靜待時機的到來。」



  

由這則論述可以看出儒家的道德觀,並不認為善人一定可以獲得外在的幸福,所以進德修養的目的不是在獲致外在的福報,而應是尋求內心的安寧、胸襟的寬宏和智慧的通達,俾能面對困境而不失喜悅之心,常保內在的幸福感;本身具有這樣的條件便是偉大,



 

而如〔詩經.小雅.鶴鳴篇〕所說的:「鶴鳴九皐,聲聞於天。」鶴在曲折的水澤中鳴叫,聲音卻能高達大空的象徵君子之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孔子困於陳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