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食】
【足】「足」字是一個人類的下肢的象形,包括股(大腿)、脛(小腿)和趾(腳底連腳趾部份)。跟「手」字不同,「足」字描繪出一整條腿,故「足」字亦有完全或完滿的意思。
【食】
甲骨文的豆是一個象形字,象一種自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並持續流行、演變,至秦代以後才逐漸消失的盛食器。
以「豆」為構件的甲骨文字有「皀」、「食」等。古人的進食方式是跽坐於席上取用放置於席或低矮几、案上的食物,甲骨文的「即」與「既」字即由跽坐或尚未坐下之人與盛滿食物的「皀」兩構件所組成,是古人進食的具體呈現。
除此之外,甲骨文的「卿」、「退」字也與飲食有關。商周時期筵席為分餐制,仍以手抓飯進食。
撰文|江柏毅
論語講要 顏淵第十二
李炳南 老居士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政治。孔子答復,糧食要充足,兵力要充足,要取信於民。
兵字原指武器而言,後來持用武器的人也叫作兵,此處所說的兵字含有國防的意思。
足食、足兵、民信,這三者不可或缺。子貢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三者必須減去其一,何者可以先去。孔子說,去兵。
又問,必不得已,再減去其一,何者可以先去。孔子認為,只有去食,不能去民信。
去食或有餓死之虞,然而自古皆有死,不足為患,只要人民信賴政府,雖無足食,仍可與國家共患難。
若去民信,縱無外患,也有內亂,則國家不能安立,所以說民無信不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