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佛陀八大聖地】

 

佛陀八大聖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教

佛教八大聖地,是釋迦牟尼生活過的八個地方,佛教的主要宗派都把這些地方看作聖地。

藍毗尼園(梵語:Lumbinī):

釋迦牟尼出生地

菩提伽耶(Buddha-gayā):

釋迦牟尼成道處

 

鹿野苑(Saraga-nāthá):

釋迦牟尼初轉法輪處

 

舍衛城(Srāvastī):

釋迦牟尼降伏外道處

 

桑伽施(Sankasia):釋迦牟尼自忉利天臨降處


王舍城(Rāja-gha):釋迦牟尼度化處



毗舍離(Vaiśālī):釋迦牟尼宣告將捨壽處


拘尸那揭羅(Kuśi-nagara)娑羅雙樹:釋迦牟尼佛涅槃處

八大聖地可以分成兩類:

 

四大追思地,也稱四大聖地

佛出生地 -- 藍毗尼

佛開悟地 -- 菩提伽耶

初轉法輪 -- 鹿野苑

佛涅槃處 -- 拘尸那迦

四大神蹟

降伏外道 -- 舍衛國

忉利天下 -- 桑伽施

降伏醉象 -- 王舍城

群猴獻蜜 -- 毗舍離

著名的朝聖者有:

 

阿育王

法顯、玄奘、義淨

慧超

 

藍毗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藍毗尼,佛陀誕生地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  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英文)

 

位置  尼泊爾(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佛教

藍毗尼(尼泊爾文/梵語:लुम्बिनीLumbinīLumbini,意為「可愛的」),佛教聖地,又譯嵐毘尼、臘伐尼、林微尼、倫比尼,最接近的中文發音是論比尼(參考尼泊爾語發音),


位於尼泊爾境內德賴平原魯潘德希縣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280公里。

根據佛教傳統,藍毗尼是公元前563年王后摩耶夫人生下佛陀喬達摩·悉達多的地方[1],喬達摩·悉達多於大約公元前528年,證得正自覺,成等正覺(成佛),創立了佛教。

藍毗尼是許多吸引朝聖者的佛陀生活地之一,更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其他三個分別是拘屍那揭羅、菩提伽耶和鹿野苑

此地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天示城(或稱天臂城)的釋迦族浴池。

藍毗尼有許多神廟,包括摩耶夫人廟,其他幾個目前仍在建設中。

有許多古蹟、寺廟和博物館—藍毗尼國際研究所也位於聖地之內。

布史伽里尼水池(Pukariī),也叫聖池,摩耶夫人誕下喬達摩之前在此水池中沐浴淨身,喬達摩也在此第一次洗浴,對信眾來說是一座真正的聖池

據說斯里蘭卡和不丹的國王每年都要來這裡取水回去祝福

其藍毗尼附近,根據佛教傳統,取得了最終的證悟,放棄了塵世之煩惱

由於藍毗尼對佛教有著極為神聖及重要地位,加上保存了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5世紀期間的佛教精舍和窣堵波 (佛塔),提供早期佛教朝聖地的珍貴史料,1997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

記載

 

《三國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傳》:臨兒國「 《浮屠經》 雲其國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

《法顯傳》稱藍毗尼為「論民園」[2],玄奘《大唐西域記》稱「臘伐尼林[3]

考古

 

635年,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玄奘在蘭毗尼親見阿育王石柱[4]

1896年印度考古學家穆克吉根據《大唐西域記》和東晉時代高僧法顯的記載,在藍毗尼挖掘出一根阿育王石柱,高約6米,直徑45公分。

上面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

 

 

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

此石柱成為佛陀在此地降生的一大證明

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須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現況

 

1968年尼泊爾政府對蘭毗尼進行復原工程,1970年成立開發藍毗尼的國際組織,並指定日本的建築師丹下健三負責設計藍毗尼總規劃圖

規劃圖於1978獲得聯合國和尼泊爾政府批准

整個園區為南北向,長方形,劃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佔地一平方英里,由一條全長1.5公里,兩旁有步行道路的中央運河串連

位於最南端的是聖園遺址區

位於中間的國際寺院區共有四十二塊土地,由中央運河分為東西寺院區,東區分配給南傳佛教的寺院,西區分配給大乘佛教寺院

中國政府在此建造了兩座佛寺

旅館與世界和平塔則位於北端的新藍毗尼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