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居之安】

 

在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義是住留、居住,但這個意義古字作【凥】(」的異體字。)

】是會意字,字形由【屍(人身體形)】和【几(依憑或坐用的)】兩部分組成。

古人席地而坐,即在地面鋪上席子,人坐在席上,

隨着文明的演進,席上有牀有,几高牀低,人坐在牀上,困了靠着几休息,古人叫憑。

古代人的坐姿和現代人的坐姿是有區別的,古人席地而坐,雙膝着席,臀部貼在腳跟上

甲骨文字諸字,正是這種坐姿的寫真。

【居】最早是蹲的意思,是個形聲字

字形從【屍】表意,【古】表聲(台語)

西周文獻常見居字,可見西周時代已經有居字。

《説文解字》説居字【從屍古者,居從古】,是説蹲踞是從古而來的習俗,《汗簡》卷中之一引《説文》作【㞐】,即此所云從立者也。

後來,為的意義另造了個踞字,居處的居就用了蹲踞字的本字,【凥】字就作廢不用了。






「之」 的本義是出生,滋長,有往、至、到等義。 《說文》 : 「之, 出也。」


甲骨文上邊是一趾() ,下邊一橫代表地,意思是從此地走出 去。 



金文、石鼓文、小篆字形近似,又像草木的枝葉長出地面,故有滋長 義。 



漢帛書的一橫已出現波勢,隸書(漢《封龍山碑》 )最後完成了由古 文字向今文的過渡。 



後多用作代名詞,相當於這個這樣等義。

Y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