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
(梵語:मञ्जुश्री,拉丁轉寫:Mañjuśrī),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聞隨師離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
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樂」(英文:Gentle Glory);
Mañju,音譯爲「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音譯爲「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故亦稱妙吉祥菩薩。
文殊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徵,其注重一切般若,被稱智慧第一。
文殊在造像中,文殊作為脅侍位於釋迦佛的左側,與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並稱為華嚴三聖。
【在佛教的地位】
在佛教中,文殊菩薩被視為三世古佛、七佛之師。《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云:「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
根據佛教經典,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如來」,現在世為「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
在燃燈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如今化現為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
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故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古佛。
文殊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義為「古佛乘願再來,助佛渡眾。」
妙吉祥於古印度舍衛國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
佛經曾記載文殊啟發善財童子一路向南與善知識參學,又教化龍女八歲成佛,及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
文殊菩薩本來早已成佛,指導的弟子很多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
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普度眾生。
漢傳佛教中稱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為「四大菩薩」。唐朝大曆四年(769年),唐代宗因不空三藏之請,令天下伽藍食堂,除賓頭盧羅漢外,別置文殊菩薩像為上座。
文殊菩薩的造像一般是天人衣著,頂結五髻或者戴「五佛冠」表佛五智,騎青獅表示威嚴勇猛;相傳著名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鎮海吼),本來也是鑄造為文殊菩薩座騎。
持劍或手持如意。或後世作一手持經典,一手執寶劍。然而,諸佛皆不以傷人之利劍或兵器作智慧比喻,因此,身為諸佛之師的文殊菩薩手執寶劍之形象應為後世之誤解及誤用。
文殊菩薩化身無窮無盡,今日常見者有:紅黃文殊(紅文殊、黃文殊)、黑文殊、白文殊、四臂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僧形文殊、孺童文殊、如意文殊、無垢文殊、華嚴文殊(五字真言文殊)、獅子吼文殊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