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梵語: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或梵語: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漢語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



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或者「觀察自在」,又譯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也被稱爲蓮花手菩薩或持蓮觀音(Padmapani)。




漢傳佛教自唐代開始主要是以蓮華部母白衣觀音為所有觀世音菩薩的本尊;

 


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觀音媽、白衣大士。

 


在密教中,祂為蓮華部尊,在淨土宗則是西方淨土的大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分別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與地藏王菩薩分別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娑婆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名號由來】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譯自梵語「Avalokitasvara」,為「闚音」、「現音聲」,竺法護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自梵語「Avalokiteśvara」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觀照自身本性皆空而得自在者,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

 


傳統上以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但也有說法認為「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




唐代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

 


娑伐羅」(स्वर 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 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

 


因此,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根據唐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觀世音菩薩在藏文作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藏語拼音:Jänräsigwangchug),也是「觀自在」之意,與玄奘法師等譯師們譯意相同。

 


因為藏文「觀自在」總共有五個藏語的音節,所以藏文書面、口語通常略稱「Jairaisig(「觀」、「眼視」)」三個音節,而省略了「wangjug(「自在」)」兩個音節。

 


在大中華地區佛教與道教乃至民間信仰所稱的白衣觀音、白衣大士、觀音媽則取自唐朝密宗信仰的Pāndara vāsinī,為女性觀音菩薩,她是觀音母乃為蓮華部母與蓮華部主,在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譯名,

 


在不空所翻譯的《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譯名為白衣觀自在,以及《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譯名為白衣觀世音菩薩、白身觀音,

 


在善無畏所翻譯的《蘇悉地羯羅經》譯名為觀音母,還有善無畏講述一行筆記的《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譯名為白處尊、觀音母以及稱她為蓮花部主。





到了宋代密宗經典,如施護所翻譯的《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與《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則譯名為白衣菩薩,菩薩就是大士這也是民間稱她為白衣大士之名的由來。

 



【起源】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說法非常多,如來、男神或女神都有。

 


後藤大用認為觀世音菩薩之形象,是以釋迦牟尼佛的人格形象為本源,加上希臘宗教、印度婆羅門教其他神明故事的影響,最後在前1世紀完全形成。

 


安娜希妲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或以為基於波斯的女性水神安娜希妲(Anahita)。

 


蓮華女神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蓮華手菩薩,前身就是印度古老的蓮華(讀音:花)女神。




濕婆神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或以為是希臘的阿波羅(Apolla)神,與印度自在天(Īśvara,即濕婆神別名)的混合。

 


印度婆羅門教知名的三相神濕婆神常被認為觀世音菩薩的起源之一,一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青頸觀音化身與濕婆神有關。

 


寶馬神

聖印法師、孫昌武稱,觀世音菩薩是南印度的海神「寶馬神」(又稱「聖馬王」)的演變。《大乘莊嚴寶王經》中釋迦牟尼佛對除蓋障菩薩說「聖馬王者,即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是,於是危難死怖畏中救濟於我。」

 




雙馬童神

婆羅門教的太陽神雙馬童神常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起源之一,一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馬頭觀音化身與雙馬童神有關。

 


本生

 

久遠古佛

唐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我念往昔時,觀自在菩薩於我前成佛,號曰『正法明』,十號具足。我於彼時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於妙國土得無上道,轉妙法輪。」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



在過去中,釋迦牟尼佛還是觀音菩薩的弟子,當時觀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

 


由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楞嚴經》則認為過去曾經有佛,名「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為其弟子,故也稱「觀世音」。

 


示現

 

來自斯里蘭卡公元750年的水月觀音青銅像,現藏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伯明罕藝術博物館

 


觀世音菩薩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祂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

 


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眴」,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





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即為祂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


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

 


釋迦牟尼佛在宣講《法華經.普門品》時廣說觀世音菩薩之功德,令無盡意菩薩以寶珠瓔珞供奉座中觀世音菩薩,時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經釋迦牟尼佛勸說之下後接受供養了,並將珠寶分作二份,一份奉釋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寶佛塔。

 


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釋迦牟尼佛廣說地藏菩薩之功德,會中觀世音菩薩亦發言稱讚。足見釋迦牟尼佛在娑婆演說佛法時,觀世音菩薩則從旁協助教化。

 


將來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祂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祂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觀世音菩薩將會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不空三藏所譯《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說,觀世音菩薩將以「平等光明普照如來」的名號成佛。

 


本誓

 

來自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有些人將〈大悲咒〉前面發願的「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這個發願文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其實這個發願文是〈大悲咒〉的啟請發願,不是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

 


應該是以《無量印法門經》、《悲華經》與《華嚴經》等記載的誓願,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

 


《無量印法門經》記載:能仁作大師子吼,天人一切普得聞,我等今對世尊前,各發誠實最上願:我等乃至未來際,願我所行經多劫,隨入生死輪迴中,救度無數眾生類;我等今者以此緣,盡未來際悉思念,普為利樂諸眾生,於無邊劫行無懈;我等從今日已去,永滅貪瞋痴等垢,十方現在佛世尊,證我所說誠無妄;




我等今發菩提心,不樂聲聞緣覺果,我等若有樂小心,決定當招妄語報;我所不樂二乘果,但以悲心為眾生,縱經俱胝多劫中,願我常行而不懈;如佛世尊所成就,如應佛剎廣莊嚴,願我當來得佛時,剎土倍多俱胝數;

 


又願當來佛剎中,無有聲聞緣覺眾,純一菩薩所莊嚴,廣集無量諸智聚;願我得是莊嚴已,當令眾生得離垢,從諸佛法所出生,普使當持佛法藏;若我今時諸所說,真實無妄無別異,願此大海及山川,乃至大地皆震動;當發如是願言時,大地實時皆震動,不鼓音樂自然鳴,出微妙音遍十方;





天雨眾華眾妙香,殊麗嚴好極可愛,俱胝百千妙天衣,周遍繽紛而散佈。(這是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在「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處,一起首發菩提心的誓願。)

 


《悲華經》記載:從前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之際,觀自在菩薩的本地是無諍念轉輪聖王的太子,在當時的寶藏佛前面回向、發願說:

 



「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回向、發願說:在安樂世界的無量壽佛進入無餘涅盤、正法時期過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觀自在菩薩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願〉:

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呪經》:世尊,我觀世音菩薩名字難可得聞,若復有人稱十萬億諸佛名字,或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無異。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眾生,晝夜慇懃稱我名者皆得阿毘跋致地,現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業罪悉得除滅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菩薩摩訶薩名字何等?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佛言: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應化

 

西方三聖:主尊阿彌陀佛,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娑婆三聖:主尊釋迦牟尼佛,脅侍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

 


觀音三尊:中國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像,常有善才、龍女脅侍在菩薩左右兩旁。善才是佛弟子,經過五十三參之後,悟道得證果位。龍女則是娑竭羅龍王之女,因緣俱足,已於法華會上成佛,多示現為童女身,與善才一同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觀音二十八部眾:主尊觀世音菩薩,左右兩旁各十四位護法神

 


影響

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祂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刻意示現菩薩形象,倒駕慈航、再輪迴入娑婆世界,重入世間教化凡夫俗子,救苦救難。

 


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祂過去的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觀世音菩薩是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觀音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

 


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觀音信仰也深入其他宗教或派別,或言被其他宗教所吸收。在道教稱為「慈航真人」、「南海碧落覺明悟聲圓通自在天尊」等;臺灣民間信仰稱「觀音佛祖」(「佛祖」)、「觀音媽」;中國民間信仰稱「觀音娘娘」;一貫道稱「南海古佛」;靈山派奉為「五母」之一;在龍華教、齋教、越南高台教中都是信奉的對象。

 


 

形象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形象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

 


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瓔珞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觀世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很大關係,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