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



(梵語:महाकाश्यप,巴利語:Mahakassapa),又被稱為大迦葉、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迦葉,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和佛教創始人,在釋迦牟尼弟子中,被稱為頭陀第一

 




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

 



姓名及出身

 

摩訶迦葉的姓為迦葉ㄕㄜˋ波(kāśyapa)。原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思是大龜,因為這位仙人身上放的光,能夠掩蓋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飲光的意思。

 




後來成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員也姓迦葉,如迦葉三兄弟、十力迦葉。

 


因為他最年長,以及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訶(意思是大)的頭銜,稱他為大迦葉,以作區別。

 




他的名為畢鉢羅(Pipphali),或譯畢鉢波羅延、梯毘犁。本為名,其父母在樹下祈願後出生,因此以樹為名。


摩訶迦葉出生於摩揭陀國王舍城,其家境富裕。

父名迦毘羅(Kapila),母名檀那,其妻名為婆陀一說生於摩揭陀國尼拘律城,其父名尼拘律。可能出身跋耆族

 




簡介

大迦葉生於摩羯陀國王舍城近郊的一個大港村(Mahātittha),其父名迦毘羅, 其母名Sumanadevi

 


他的原名是Pipphali。其父擁有十六個村落,如同一個小王國。迦葉放棄家業出家,成為沙門,在王舍城那羅聚落中的多子塔所修行,後來於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三個月皈依,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

 






大迦葉人格清廉,年紀又長,曾受佛陀分予半座與僧伽梨衣,為頭陀第一




《增一阿含經》說大迦葉曾經自言,即使佛陀沒有出世,他也可以依自己的努力成為辟支佛。但上座部巴利經沒此說法。

 


佛陀入滅後,成為佛教教團領導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大迦葉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

 




包括佛索水而不與,不問佛小小戒,請佛度女人出家,先令女人禮佛舍利而汙佛足,為佛縫衣而以足躡等等。




在這些或多或少的過失中,可歸納為三類:一、有關戒律問題;二、有關女眾問題;三、有關侍佛不周問題。



真正的問題,是不問微細戒,及請度女眾,所以《毘尼母經》,只提到這兩點。

 





《銅鍱律》、《五分律》、《十誦律》都以不問微細戒為第一過;而《四分律》 等,都以請度女人為第一。



 


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進入窟內,參與結集。




阿難被大眾推上猊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直至阿難成為弘法繼承者,大迦葉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佛出世,方行涅槃。

 


而迦葉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





被稱為「頭陀第一」;又因至今傳誦不絕的公案《拈花微笑》,被中國禪宗尊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在漢傳佛教中,大迦葉與阿難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為釋迦牟尼佛之脅侍,與佛一同接受供養。 



而在南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目犍連與舍利弗較多。



在《法華經》中,大迦葉被佛陀授記將來無量世後成佛,佛號是光明如來





逸事

 

摩訶迦葉尊者

 

須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門第化緣,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不願意再讓窮人花費;而大迦葉卻反其道而行,向窮人化緣,因大迦葉想要賜與貧家累積善業的機會。

 




釋迦佛對這兩尊者都加以駁斥,因為都有了願心,應該不起心,不動念才是。

認為化緣、布施皆應隨緣,不應該特選布施。

 




大迦葉、羅侯羅、君屠缽嘆尊者、賓頭盧等四位尊者,是《彌勒下生經》中佛陀授記的不得入滅,留形住世直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的四位聲聞阿羅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