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舍利弗】

舍利弗





(梵語:शारिपुत्र Śāriputra,巴利語:Sāriputta),又譯為舍利弗多、舍利弗羅、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舍利補怛羅,玄奘在心經中譯為「舍利子」,其父取其名為優婆底沙(Upatissa)。

 


祂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

 


舍利弗較釋迦佛年長,並先於佛涅槃。藏傳佛教中,祂以騎乘或腳踏獅子象徵佛教智慧的「獅子吼」,並常與目犍連被雕塑成釋迦佛隨侍;





漢傳佛教中,佛陀身邊則雕塑阿難陀與大迦葉較多;南傳上座部論書常以法將(巴利語:Dhamma-senapati)稱呼之。

 



名字意涵

 

舍利(Śāri)為鳥名 ,義譯秋露、鶖鷺、鴝鵒、 鵒、鶖、百舌鳥,弗(putra)是「兒子」、「男子」之意,漢地舊譯為身子、珠子。 


相傳尊者之母因眼美如鶖鷺而得名「舍利」,因此舍利弗(Śāriputra)意譯為鶖鷺子、鶖鷺眼之子、秋露子;

 



一說祂擅長議論,如百舌鳥,因而得名;因取其父親之名「提舍、低沙、帝沙」(Tissa)而又被名為「優婆低沙、優波底沙、優婆提舍或優波帝沙」(Upatissa)。

 


簡介

舍利弗生於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家庭,近於首都王舍城,父親是婆羅門教中著名論師。

 




舍利弗從小才智過人,善於辯論



二十歲拜六師刪惹夷為師,然並不滿足於其所學。





後因聽聞馬勝比丘(Assaji)說因緣所生法之偈頌[9]而當下開悟,遂與好友目犍連及兩百名弟子一同加入佛陀僧團,成為僧團骨幹,被稱為佛陀的常隨眾(即經中千二百五十的二百之數者)。

 



舍利弗持戒精嚴、於法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佛陀常命舍利弗代為說法。

 



舍利弗擔任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曾讚祂是「眾生生母」。



僧團碰到棘手問題都由祂解決,如提婆達多另立僧團時,就由舍利弗與目犍連將青年比丘帶回。

 


法華經》中,舍利弗被授記將來無數劫後成佛,佛號華光,國名離垢,劫名大寶莊嚴。

 


師承

釋迦牟尼

 


【著名經典】

傳說舍利弗在佛陀弟子中為智慧第一,擅於歸納演繹佛法精義,和阿毘達磨有密切關係。

 


根據《俱舍論光記》,舍利弗創作說一切有部論藏的《阿毘達摩集異門足論》(稱友疏載其作者為摩訶拘絺羅),稱友的《俱舍論疏》則說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光記載其作者為目犍連)。

 


 

南傳上座部認為舍利弗創作《無礙解道》和《義釋》,並向其他比丘講解佛陀所傳授的阿毘達磨。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記載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毘曇論》為舍利弗所創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