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旃延】
梵名Maha^ka^t=ya^yana
,巴利名Maha^kacca^yana, Maha^kacca^na 。
又作摩訶迦多衍那、摩訶迦底耶夜那、摩訶迦氈延。或稱大迦旃延、迦旃延。意譯大剪剔種男。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西印度阿槃提國(梵Avanti )人,其族姓及出家歸依佛陀之因緣有數說,據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七那羅陀出家品載,師乃狝猴食聚落大迦旃延婆羅門之第二子,名那羅陀(梵Na^laka ,又作那羅迦、那羅摩納)。
初入國都優禪耶尼城附近之頻山中,從外舅阿私陀仙人學習吠陀之教。
後阿私陀仙見釋尊出生時之相好莊嚴,預言將來必能成佛,遂於命終遺言令其禮釋尊為師。
彼出家歸佛後,從其本姓稱大迦旃延,勤行不懈,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滅度後,師尚存,仍從事教化,屢與外道論戰,於佛陀弟子中,稱‘論議第一’。
俱捨論光記卷一謂,六足論之之阿毘達磨施設足論為師所造。
在密教中,安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釋迦牟尼佛之左方上列第六位,形象為豎右手掌,屈無名指、小指,左手執袈裟之一角置於胸前,坐於荷葉座上。
和哥哥對台演講
西印度阿盤提國的狝猴食村上,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是婆羅門的種族,受著當時人民的普遍尊敬。
迦旃延尊者,就是出生在這個婆羅門的家庭裡。他的父親是當時國王所拜的國師,家中擁有廣大的土地、成百的僕役,有權勢、有財富,是國中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
迦旃延尊者的名字本來叫做那羅陀,是婆羅門國師的第二個孩子。
迦旃延,只是他的姓,因為後來名聲大了,大家就以他的姓代替了他的名字。
迦旃延的哥哥也是一位天資聰明、英俊豪爽的人,當初跟隨他父親出家作婆羅門後,就獨自到各國參訪遊歷,地方走得多,明師見得多,自然通曉很多的學術,學會了很多的藝能。
在外數年,有一天回到故鄉,召集村人,公開宣說他認為最高的哲理吠陀論等。
沒有出過門的迦旃延,知道哥哥回來講吠陀論,也發出通告,搭起講台,和哥哥對台同時演說吠陀論的哲學,無礙的辯才,扼要的說明,把哥哥的聽眾都吸引過來,大家聽後都異口同聲的評判說:「弟弟遠勝過哥哥。」
可是,天性好勝的哥哥,經此打擊,便開始嫉妒弟弟迦旃延。兩人都不服氣,一鬧就鬧到父親面前。怒氣沖沖的哥哥,先向做國師的父親說:
「父親!請您管教管教無法無天的弟弟,他實在太丟我的面子,我是一個遊學多年的人,難道我還不如他?他偏偏在我演講的時候,和我對台,拉我聽眾!
」
少年的迦旃延,不慌不忙的解釋:「請父親原諒,學問是公開的,誰都有權利研究和演說。哥哥到外國遊歷,我在家中研究,我沒有要勝過哥哥的心,只想知道這幾年來在家中的悉心研究,是不是有一點成績?
做國師的父親,聽了兩個愛子各執一辭的話,竟不知怪誰才對。最後,和他們的母親商量,把弟弟迦旃延送到南方優禪耶尼城附近頻陀山阿私陀仙人處學習,以拓展他的天分。
生平
迦旃延是梵語Mahākātyayāna音譯,是佛陀時代西印度阿盤提(avanti)國人。
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響,精通吠陀聖典、占星術及各種印度古文字,其中於古文字方面的造詣尤為精深。
相傳當時印度國內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能識。
國王貼出榜文詔示全國:有能識者,予以重賞。迦旃延揭榜應徵,很輕易地譯出了碑文。
碑文雖然譯出來了,但碑文的內容卻令他費解。遵照舅父的指點,他到竹林精舍請教佛陀,佛陀為他詳細地講解了碑文的內容。
原來這座碑講的是斷煩惱、證菩提的道理。迦旃延聽了佛陀的講解,對佛陀的學識及思想十分佩服。
就這樣,一座古碑把他引進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迦旃延出家後,除了精勤修道,也積極地投入佛教的弘法事業。
他思維敏捷,辯才無礙,說理透徹,在佛弟子中得到「議論第一」的稱號。
由於他擅長議論,許多外道都懾服在他的論辯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開示下步入佛道。
《賢愚經》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阿盤提國有一位貧苦無依的老婦女,因家境貧困,走到河邊放聲痛哭,欲尋短見。
迦旃延見狀,急忙上前安慰。迦旃延得知那婦女是因貧窮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賣貧」之法。
賣貧的方法是行布施。老婦依此而行布施,終於生到忉利天宮。這個故事叫做「迦旃延教老母賣貧」。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選在當時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
可見,他還是佛法傳播的開路先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