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四祖-法照大師】

 

四祖-法照大師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唐代僧,又稱五會法師。身世事跡多不詳。



 

一說大師是南梁人,初由東吳來廬山,慕遠公之芳蹤,結西方道場,專修禪觀。

 








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大師侍於佛側而大驚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嶽衡山,師從承遠大師受淨土法,後始修念佛法門。

 





  唐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嶽雲峰,偶於缽中感見祥雲高山與寺院,澗溪北面有一石門,內中有一寺廟,題有「大聖竹林寺」金字。

 






大師見此景相雖然清晰,然內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覺。



過了一段時間,於用齋時,又在缽中睹見五色

祥雲,樓閣台榭,還見文殊菩薩與諸聖眾講經

說法。

 






齋食用畢,景相方消失。



大師咨詢他僧,知是五台山的景象,


遂萌朝拜五台的念頭,然障緣甚多,


未能成行。

 






  大歷四年(公元769年)夏天,大師於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

 






五色彩雲彌覆其寺,祥雲中現出許多樓閣寺宇,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其身高大,滿虛空中。

 






參與法會的人都清楚地見到,個個歡喜踴躍頂禮。上述景象持續了四小時才消失。


  大師於當晚,在念佛道場遇到一老人,老人對大師說:「法師曾發願朝拜五台,為何遲遲不行呢?」

 






大師回答:「障難甚多,路途遙遠,怎麼去得了呢?」老人說:「只要肯下決心,道路遙遠崎嶇又怎能擋得住呢?」說完,倏爾不見。

 






大師又驚又喜,在佛像前重新發誓,待念佛法會期滿,即當起程,縱然火聚冰河,終不退志。於是,偕同志數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順利。







  大歷五年四月五日,大師等數人到了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尋至大聖竹林寺,看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端坐在講堂獅子寶座上,為眾說法,歷歷可聞。




大師向二大菩薩恭敬頂禮後稟問:「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



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

唯願大聖,斷我疑網。」

 






文殊菩薩回答:「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




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



大師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菩薩開示:

「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

,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

生,永不退轉。」

 






說後,菩薩為大師摩頂,並為他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

證無上菩提。」

 





語訖,二位大聖互說偈頌。


大師恭敬聆聽法喜充滿作禮而退。

 





頃時,剛才的景物倏然隱去,大師心中倍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記,用資紀念。



後蒙一老梵僧的勸告,將所見所聞宣示諸道

友,並在原地仿建一莊嚴的寺廟,名為竹林




 

  由是,大師精修淨宗,用功尤勤,於并州行五會念佛法,教化信眾念佛。五會念佛係依《無量壽經》卷上︰「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之文而創。

 





唐代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覓,至於太康,果見大師勸化之盛,遂敕迎入宮內,教宮人念佛。亦以五會音聲曲調傳之,敕號為國師。



按大師自述,此五會念佛實係阿彌陀佛親授。大師傳示的五會念佛法是:

 








第一會平聲緩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   

阿彌陀佛

 

  大師贊言:修此法者,即於此生能離五濁煩惱,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淨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惜此五會念佛在末法只傳五百年,現已絕響。





  大歷十二年,大師率弟子八人,在五台山修念佛,在東台睹見奇彩雲光,文殊菩薩乘青毛獅子,當時天飄雪花,文殊菩薩的五色圓光,遍及山谷。

 






大師一生修持念佛法門,精進勤苦,有諸多殊勝之感應,不勝備述。



示寂後敕諡「大悟和尚」。或謂師為善導之後

身,而尊之為蓮宗第四祖。



 

 

  大師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等問世流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