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將美國教育失敗歸罪於學校或家庭,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Carniegie 學習促進基金會在一九九一年詢問美國七千位幼稚園老師兒童上學的情形,
如身體狀況、應付能力、情感成熟、語言的豐富、起碼的知識和道德概念,
結果發現,百分之三十五的兒童不具足上幼稚園的條件,這些孩子來自大小城市鄉鎮,不同的經濟、文化背景,
這些五歲的孩子們不知自己的全名,不知自己住哪兒,不會識別顏色,不會用鉛筆,說話有限,
注意力很短,沒有表達自己的信心,不習慣聽從指揮,不懂輪流合用一張桌子畫畫……,他們智力正常,只是缺少生活體驗。
初生嬰兒的腦子平均重三百三十公克,是大人的四分之一,到兩歲時已成長三倍,七歲時是成人的百分之九十。
所有動物實驗都發現大腦的成長與經歷有密切的關係。
在柏克萊大學的 Marian Diamond 博士以老鼠為研究對象,住在「豐富」環境的老鼠的大腦皮層比住在 「貧乏」 環境的大百分之十一。
「豐富」環境的老鼠住大一點的籠子,有不同的玩具和玩伴,「貧乏」 環境就是普通的小籠子。
如果將另一籠老鼠放在豐富環境中,只讓牠們看其他同伴玩,但不能參與,牠們的腦部與貧乏環境一樣,柏克萊野生的老鼠經驗更豐富,大腦也最發達。
被動性的看電視活動取代了兒童主動性的參與活動,以至於腦部缺少刺激發育,電視本身對腦神經和所有感官有麻木作用,與吸毒有相似之處,因此看電視也會上癮。
看電視時,腦波是 Alpha Wave,比平常的 Beta Wave 慢,左腦尤其沒有反應,只有右腦接收畫面和情感的信息,左腦是思考判斷和分析的功能,看電視時關閉,
也難怪廣告利用這個弱點來推銷產品,因為它不必以理由來說明,只要藉著生動的畫面和簡短的句子來吸引人,小孩、大人都會像被催眠一樣地去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