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
知的金文由三部分組成,即於,口和矢。先來說說這個矢字。字義很明顯,就是弓箭,而弓箭在冷兵器時代可是非常強大的武器,比起近距離作戰的戈,簡直高出不止一個等級。
弓箭可以在稍微遠的距離上把敵人射殺。據某些史學家研究,之所以秦國能夠戰勝其他六國,除了秦兵勇猛好戰之外,還有就是他們發達的弓箭技術——弓弩。
口,就是表示說話的意思。所以,矢與口組合成新字就含有比別人強的意思,或者可以熟練運用並能夠準確表達的意思。
比如知,就是能夠掌握一門新技術或者一個新概念,並且能夠口述出來。
智,就是從戰略戰術上比別人強,當然表現出來就更有智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86yk63e.html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此章記樊遲問仁問智。仁與智的意義都不簡單。
諸弟子問仁,孔子解答並不相同,但歸結到本義則是一致。
此處將仁解為愛人,樊遲聽明白之後,繼則問知。知就是智。
孔子解為知人。智者必有知人之明。樊遲未了解。孔子再解釋:「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直是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錯,當置字講。此意是說,把直者選舉出來,安置在枉者之上,就能使枉者學為直者。
然而,誰是直者,誰是枉者,樊遲尚不了然,但又不好意思再問孔子,於是退出,見到了子夏,就把剛才孔子所說的:「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兩句話問子夏,是何意義。
「鄉也」的鄉字,假借為曏字,古讀響音,今亦讀向音,說文:「曏,不久也。」
子夏一聽,就讚美這兩句話富有含義,故說:「富哉言乎。」然後便舉例說明。
舜有天下時,在眾人之中選舉皋陶為士,不仁之人由此遠矣。
湯有天下時,在眾人之中選舉伊尹為相,不仁之人由此遠矣。
劉氏正義引宋翔鳳論語發微,大意是說,孔子之意,必須堯、舜、禹、湯之為君,而後能盡用人之道,故言選舉之事。
當春秋時,由於卿大夫世襲,舉直錯枉之法不行,有國者宜以不知人為患,故子夏述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皆不用世襲,而用選賢,以明大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