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風】
【甲骨文的「風」(鳳)與風神】
从虫从凡的「風」字最早僅見於戰國時期楚系和秦系的簡帛文字,但其字源可回溯至西周早期金文和甲骨文的「鳳」字。
「鳳」向「風」字的演變推測是省去了形符,只保留聲符「凡」與綠孔雀象形的尾上覆羽,演變過程年代大約在西周至春秋時代之間。
古人是假借音近的「鳳」字來表「風」,因為風沒有具體形象。
從卜辭可知商代晚期商王和貴族們都非常關注風的日常影響,而有今日、未來會不會有風的貞問,也有「風」、「立中」測風等語。
卜辭也可見對「小風」、「中風」、「大風」、「大掫風」、「風」等的貞問,多是擔憂過大的風勢造成危害。
在商代先民心目中風是接受「帝」指揮行事的臣屬神祇。
撰文|江柏毅
「風」是一個常見字,根據《說文解字》:「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凡風之屬皆从風。,古文風。」
其字源可清楚回溯至西周早期金文的「鳳」字,並可再上溯至商代晚期甲骨文的「鳳」。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如果殺無道,以成就有道,何如?」無道,指的是惡人,有道,指的是善人。
孔子主張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張用殺人的刑政來治民,所以答復季康子:「子為政,焉用殺。」
子是稱呼季康子,焉字當何字講。
因為殺人,雖是殺惡人,也不是好辦法,未必有好效果。
如果想使民眾向善,那就必須從季康子自身開始,所以說:「子欲善而民善矣」。
欲是貪欲,果然康子像要滿足貪欲那樣要求自己為善,而人民自然就善了。
孔子說了理論之後,再說比喻。在上的君子,辦事有成就,叫做德,君子之德如風。
在下的小人,辦事有成就,也叫做德,但小人之德如草。
「草上之風必偃」,孔注,上字當加字講,偃字當仆字講,草加之以風,必然仆倒。
例如風自東邊吹來,草必向西倒,風自西邊吹來,草必向東倒。此即比喻在上位的人必能感化一般人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